采矿工程(本科类)

采矿工程是直接服务于国民经济建设主战场、引领和支撑我国能源科技发展的国家级重点学科和特色专业,是基础科学与工程技术紧密结合、以应用技术为主导的交叉学科专业,主要培养能源与矿物开发及地下建设工程领域的各级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

培养目标

我校采矿工程专业旨在培养能适应国家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宽广的理论基础知识和扎实全面的专业知识,具备资源开发及地下建设工程高级技术管理能力,具有良好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具有团队协作、良好沟通和终身学习能力的应用复合型、研究开发型和国际型人才。

主干学科:矿业工程、工程力学、安全工程

课程设置

我校采矿工程专业下设地下开采、露天开采、金属矿开采、地下建设工程4个方向,学生在学习高等数学、大学物理、大学英语、信息技术等基础理论的基础上,主要学习以下专业基础和专业课:工程力学、电工电子学、矿山地质学、金属工艺学、工程制图、测量学、矿山电工、矿山机械、流体力学与流体机械、煤矿开采学、矿山压力与岩层控制、矿山岩土力学、地下工程、矿井通风与安全、弹性力学基础、爆破工程、系统工程、专业外语等;接受程序设计、计算机制图、采矿工程设计、科学研究方法训练等方面的能力训练。同时,为使学生具有较强的实际工作能力,设置了地质、认识、生产、毕业实习等丰富的实践教学课程。

培养特色

我校采矿工程学科是我国最早建立硕士和博士学位授予权的学科之一,是国家级重点学科、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设岗学科、国家“211工程”重点学科建设项目和“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重点建设学科,2017年被列为国家首批“双一流”建设学科,在2017年全国一级学科评估中排名第一。采矿工程专业是我校最能体现矿业特色的优势专业,有100余年的办学历史,2007年入选教育部一类特色专业建设点,2008年被评为北京市特色专业,2014年通过全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在国内外具有很高的知名度。

我校采矿工程专业坚持“厚基础、重特色、多方向、强实践、研究型”高素质采矿专业技术人才培养模式,并全面实施本科生全程导师制,对学生思想、学业、能力等方面进行深度指导。本专业学生需要掌握较系统的基础科学理论、较宽阔的专业技术理论和主要的专业知识,具有本专业所必需的设计、制图、计算、实验、表达和较强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在专业学习上,学生应具体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工程知识:能够将数学、自然科学、工程基础和专业知识用于采矿工程中解决复杂工程问题。

2)问题分析:能够应用数学、自然科学以及采矿工程科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识别、表达、并通过中外文献资料研究分析采矿工程中的复杂工程问题,以获得有效结论。

3)设计/开发解决方案:能够设计针对采矿工程中复杂工程问题的解决方案,设计满足特定需求的系统、单元(部件)或工艺流程,并能够在设计环节中体现创新意识,考虑社会、健康、安全、法律、文化、经济以及环境等因素。

4)研究:能够基于科学原理并采用科学方法对采矿工程中的复杂工程问题进行研究,包括设计实验、分析与解释数据、并通过信息综合得到合理有效的结论。

5)使用现代工具:能够针对采矿工程中的复杂问题,开发、选择与使用恰当的技术、资源、现代工程工具和信息技术工具,并能够理解其局限性。

6)工程与社会:能够基于工程相关背景知识进行合理分析,评价采矿工程实践和复杂工程问题解决方案对社会、健康、安全、法律以及文化的影响,并理解应承担的责任。

7)环境和可持续发展:能够理解和评价针对采矿工程中复杂工程问题的专业工程实践对环境、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8)职业规范:具有人文社会科学素养、社会责任感,能够在采矿工程实际中理解并遵守工程职业道德和规范,履行责任。

9)个人和团队:能够在多学科背景下的团队中承担个体、团队成员以及负责人的角色。

10)沟通:能够就采矿工程中复杂问题与业界同行及社会公众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包括撰写报告和设计文稿、陈述发言、清晰表达或回应指令,并具备一定的国际视野,能够在跨文化背景下进行沟通和交流。

11)项目管理:理解并掌握工程管理原理与经济决策方法,并能在多学科环境中应用。

12)终身学习:具有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有不断学习和适应发展的能力。

就业深造

我校采矿工程专业具有学士、硕士、博士学位授予权,设有博士后流动站,同时与美国、俄罗斯、加拿大、波兰、澳大利亚、巴西等国家的大学和科研机构保持着长期的合作与交流,为学生毕业后在国内外继续深造提供了良好的平台。近几年本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均为100%,其中考研录取率超过40%,本专业毕业生一直供不应求,国内外均有需求。

学生毕业后可从事各种矿业类企业的生产技术管理或设计工作,也可以从事市政建设、交通、水利等部门建设工程的设计及技术管理工作,同时还可以进入政府管理部门从事能源开发与规划、安全生产监察等工作。近年来我校采矿工程专业的毕业生主要分布在矿山、设计院、研究院(所)、高等学校工作,主要从事技术与生产管理、设计、科研、工程质量评估、安全评估和教学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