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学院
制药工程学院
中药学院
生命科学与生物制药学院
工商管理学院
医疗器械学院
功能食品与葡萄酒学院
无涯学院
社科与文体学院
继续教育学院
目前,学校已围绕药物发现与合成、药物活性筛选、药物质量控制、药物剂型设计这一完整的创新药物研发链,组建了科技平台、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8个,其中国家级平台1个,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发改委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1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研究室1个、中药二级实验室1个、中药三级实验室4个,省级科技平台2个、重点实验室23个、工程中心12个,市级重点实验室10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
批准部门 | 实验室名称 | 批准时间 | 负责人 |
国家科学技术部 | 辽宁省国家重大新药创制综合平台 | 2010.6 | 吴春福 |
国家教育部 | 基于靶点的药物设计与研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 2009.6 | 程卯生 |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 中药质量控制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 | 2012.1 | 毕开顺 |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 中药质量分析实验室 | 2003.7 | 袁丹 |
中药药理实验室 | 2003.7 | 邹莉波 | |
中药化学实验室 | 2003.7 | 宋少江 | |
中药分析实验室 | 2003.7 | 于治国 | |
中药制剂实验室 | 2004.8 | 陈大为 | |
抗抑郁中药研究与评价重点研究室 | 2009.5 | 吴春福 | |
辽宁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 辽宁省中药质量控制技术工程实验室 | 2008.7 | 毕开顺 |
辽宁省生物催化与生物合成工程实验室 | 2014.12 | 常尊学 | |
辽宁省创新型药物制剂工程实验室 | 2016.2 | 王艳娇 | |
辽宁省道地和濒危珍稀药材开发与应用技术工程实验室 | 2017.1 | 贾景明 | |
辽宁省天然创新药物(原料) | 2017.12 | 赵余庆 | |
工业化制备技术工程研究中心 | |||
辽宁省固体药物制剂技术工程研究中心 | 2017.12 | 何仲贵 | |
辽宁省科学技术厅 | 辽宁省创新药物设计与评价重点实验室 | 2005.3 | 程卯生 |
辽宁省药物制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2005.3 | 何仲贵 | |
辽宁省新药筛选重点实验室 | 2005.1 | 吴春福 | |
辽宁省新药安全评价技术重点实验室 | 2005.1 | 第二单位 | |
辽宁省天然药物现代分离与工业化制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2006.8 | 赵余庆 | |
辽宁省中药质量控制重点实验室 | 2006.1 | 毕开顺 | |
辽宁省药物代谢与药物动力学重点实验室 | 2008.12 | 邸欣 | |
辽宁省新药药效评价重点实验室 | 2008.12 | 吴春福 | |
辽宁省药用微生物应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2009.6 | 张怡轩 | |
辽宁省现代药物制剂研究重点实验室 | 2009.11 | 王思玲 | |
辽宁省抗感染药物小分子合成重点实验室 | 2009.11 | 宫平 | |
辽宁省微生物制药重点实验室 | 2010.8 | 夏焕章 | |
辽宁省东北道地药材资源研发重点实验室 | 2011.8 | 殷军 | |
辽宁省植物多酚研究与开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2011.8 | 吴春福 | |
辽宁省创新药物与临床转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2012.6 | 吴春福 | |
辽宁省模式识别蛋白重点实验室 | 2013.8 | 张景海 | |
辽宁省生物医药产业共性技术创新平台 | 2014.5 | 吴春福 | |
辽宁省生物制药动物细胞培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2014.9 | 马宁宁 | |
辽宁省濒危珍稀药材资源开发与应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2015.9 | 贾景明 | |
辽宁省药用辅料与包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2016.9 | 孙进 | |
辽宁省中药多糖生物活性评价重点实验室 | 2016.9 | 贾英 | |
辽宁省中药资源保护与开发重点实验室 | 2017.9 | 吴春福 | |
辽宁省脂质体药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2017.9 | 邓意辉 | |
辽宁省教育厅 | 创新药物研究与设计重点实验室 | 2004.2 | 程卯生 |
药物剂型设计与评价重点实验室 | 2004.3 | 王思玲 | |
中药现代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2004.12 | 毕开顺 | |
中药资源研究与开发重点实验室 | 2007.8 | 殷军 | |
药物分子合理设计与制备关键技术创新平台 | 2012.11 | 程卯生 | |
辽宁省重大新药创制协同创新中心 | 2015.6 | 毕开顺 | |
辽宁省中医药管理局 | 中药神经药理证治重点研究室 | 2010.3 | 吴春福 |
中药质量控制重点研究室 | 2010.3 | 毕开顺 | |
中药化学重点研究室 | 2010.3 | 裴月湖 | |
沈阳市科学技术局 | 沈阳市药物化学重点实验室 | 2001.8 | 程卯生 |
沈阳市中药制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2004.9 | 毕开顺 | |
沈阳市药物制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2004.9 | 何仲贵 | |
沈阳市新药筛选重点实验室 | 2006.1 | 吴春福 | |
沈阳市中药现代化研究和质量控制重点实验室 | 2007.5 | 毕开顺 | |
沈阳市药学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 | 2008.1 | 张景海 | |
沈阳市保健食品有害重金属的快速检测重点实验室 | 2010.8 | 赵余庆 | |
沈阳市手性药物生物催化合成重点实验室 | 2011.8 | 游松 | |
沈阳市医疗器械重点实验室 | 2013.8 | 张景海 | |
沈阳市中药药效物质基础筛选与评价重点实验室 | 2013.8 | 贾英 | |
沈阳生物药剂学重点实验室 | 2014.5 | 孙进 | |
沈阳市濒危珍稀中药资源开发与应用工程实验室 | 2010.5 | 贾景明 |
重点学科层次 | 重点学科名称 |
国家级重点学科 | 药剂学 |
辽宁省级重点学科 | 药学(一级学科) |
中药学(一级学科) | |
沈阳药科大学校级重点学科 | 生物化工 |
应用化学 | |
企业管理 |
一、国家重点学科(一个)
药剂学
批准文件号:教研函[2007]4号
批准时间:2007年8月20日
情况说明:1988年入选第一批国家重点学科,2002年通过第一次评估,2007年再次通过评估
二、辽宁省重点学科(二个)
药学(一级学科)、中药学(一级学科)
批准文件号:辽教发[2008]27号
批准时间:2008年3月26日
情况说明:1996年我校药物化学和药物分析学被评为辽宁省重点学科,2002年和2008年通过省重点学科评估,2008年药学一级学科被认定为省级重点学科,新增中药学一级学科为省级重点学科。
三、沈阳药科大学校级重点学科(三个)
生物化工、应用化学、企业管理
批准时间:2007年1月12日
情况说明:我校2007年评选出七个校级重点学科,2008年药学一级学科下的三个二级学科生药学,药理学,微生物与生化药学和中药学一级学科被评为省级重点学科。
学科建设
学校坚持特色办学,在规模适度发展的同时,高度重视学科建设工作和人才培养质量,大力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USNEWS 2015年全球大学专业排名中,药理学与毒理学科排名全球第60位;ESI学科最新排名中,沈阳药科大学在全球大学和科研机构中位列前0.3% ,药理学与毒理学科排名全球前0.14%,化学学科排名全球前0.77%。2012年教育部第三轮学科评估中,药学排名第4,是全国排名前八高校中唯一的省属院校,也是辽宁省属高校中学科排名最高的学校;中药学排名第9(全国并列第四档);两个学科均名列辽宁省第一。我校是辽宁省四个四星级中国高水平大学之一,是目前中国大学中办学水平一流、科学贡献、人才贡献较高的专业型大学。
国家级重点学科:药剂学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二五”中医药重点学科:中药分析学
辽宁省高等学校一流特色学科一层次:药学
辽宁省高等学校一流特色学科二层次:中药学
辽宁省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中药分析学中药药理学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 药学 |
中药学 | |
博士学位授权点 | 药物化学 |
药剂学 | |
生药学 | |
药物分析学 | |
微生物与生化药学 | |
药理学 | |
天然药物化学 | |
药事管理学 | |
临床药学 | |
制药工程 | |
药学信息学 | |
中药化学 | |
中药生物技术学 | |
中药药理学 | |
中药制剂学 | |
中药鉴定学 | |
中药分析学 | |
中药炮制学 | |
中药资源学 | |
硕士学位授权点(学术学位) | 药物化学 |
药剂学 | |
生药学 | |
药物分析学 | |
微生物与生化药学 | |
药理学 | |
制药工程 | |
天然药物化学 | |
药事管理学 | |
临床药学 | |
药学信息学 | |
中药化学 | |
中药生物技术学 | |
中药药理学 | |
中药制剂学 | |
中药鉴定学 | |
中药分析学 | |
中药炮制学 | |
中药资源学 | |
中西医结合基础 | |
中西医结合临床 | |
会计学 | |
企业管理 | |
旅游管理 | |
技术经济及管理 | |
化学工程 | |
化学工艺 | |
生物化工 | |
应用化学 | |
工业催化 | |
环境化工 | |
无机化学 | |
分析化学 | |
有机化学 | |
物理化学 | |
高分子化学与物理 | |
环境化学 | |
植物学 | |
动物学 | |
生理学 | |
水生生物学 | |
微生物学 | |
神经生物学 | |
遗传学 | |
发育生物学 | |
细胞生物学 | |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 |
生物物理学 | |
生物信息学 | |
功能食品学 | |
生物医药材料学 | |
生物医药检验学 | |
硕士学位授权点(专业学位) | 药学硕士 |
中药学硕士 | |
工程硕士(制药工程领域) | |
工程硕士(食品工程领域) |
沈阳药科大学始终秉承“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坚持政策先导、高端引领、分类培养的可持续发展人才培养体制机制,建设形成了结构优化、能力突出、勇于创新的高水平人才队伍。
学校现有专任教师638人,教授106人,占16.6%,副教授225人,占35.3%,硕士以上学位教师552人,占86.5%,其中,博士学位教师298人,占46.7%,毕业于国内外知名高校院所或有国外留学和进修一年以上经历的教师数量逐年提高,相当一部分教师具有双语教学能力和复合型知识结构。
学校全力打造人才政策高地,近年来,制定了《沈阳药科大学“十二五”人才队伍建设规划》等一系列人才培养与使用的制度规定,设立多项与人才引进培养配套的人才专项基金,用执行良好的政策体系保障人才队伍高起点发展。
学校结合国家发展战略和实际发展需求,突出工作重点,明确靶向,综合利用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分配制度改革、培训管理、导师遴选等政策导向的作用完善人才队伍结构,全面实施“高层次人才引进培养计划”、“中青年教师事业发展支持计划”、“优秀青年教师成长计划”等系列人才工程,汇聚高端人才,提高人才队伍创造力,夯实人才队伍的中坚力量。在各项政策措施合力作用下,学校人才队伍引进培养工作成效突显。2013年,何仲贵教授荣获“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殊荣,成为辽宁省属高校第一位本土培养的长江学者。近三年,引进中组部“千人计划”特聘专家1人、辽宁省高校攀登学者2人、学术成果丰硕的海外高层次人才10人等在重点发展领域具有重要影响的海内外高端人才。
经过多年的积淀和建设,迄今,学校已拥有中国工程院院士 1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中组部“千人计划”特聘专家1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3人、国务院药学学科评议组成员1人、人事部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7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2人、辽宁省领军人才1人、辽宁省优秀专家6人、辽宁特聘教授9人、“院士后备人选培养工程”第二批人选1人、“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百层次人选27人等,在最新的武书连大学排行榜中,我校教师绩效排全国第32名,是全国前50名内唯一的非985、211学校;科研总实力进入全国前100名(96),位于辽宁高校的第3名;教师平均学术水平排全国第35名。

关注微信订阅号
查看更多高考头条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