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系介绍

  

重庆传媒职业学院是经重庆市人民政府批准、教育部备案设立的国家计划内统一招生,具有独立颁发国家学历文凭资格的全日制民办高职院校。坐落于山川秀美、中国龙发源地的铜梁区,紧临风景名胜——全国四大古城之一的安居古城及巴岳山·玄天湖,距重庆市中心约40分钟车程。

学院是一所以数字媒体和经济管理为特色,集新闻、影视、艺术、信息、财务、电子商务、现代服务与管理等多专业相互渗透的高等职业学院;秉承“尚美、崇真、笃学、敏行”的校训,推行项目制参与式教学,促使学生在工作过程中形成必备的“咨询、决策、计划、实施、检查、评估、反思、修正”的思维习惯和方法能力,为适应新常态下互联网+的市场需求,要求我院所有专业学生都应具备摄影摄像和电子商务基本操作技能;培养具有崇高价值追求、富有社会责任感和一线管理能力的复合型、发展型和创新型高技能人才。

学院设有艺术设计、播音与主持、广播影视节目制作、动漫制作技术、财务管理、物流管理等20个专业,面向全国招生。学院有雄厚的师资力量,其中30%以上具有高级职称,50%以上拥有硕士学位,“双师型”教师占60%以上。

学院具有丰富的校内外实训基地,建有演播室、录音棚、灯光室、摄影棚、新闻中心、手机电视台、非线性编辑室、数字媒体专业群综合实训室、电视节目制作室、艺术创意工作室、动漫画实训基地、物流与报关综合实训基地、财务管理实训中心等校内专业实训平台,与世界500强企业怡亚通集团公司合作建立了以移动互联网相关技术为核心的“众创学院”,与阿里巴巴、京东商城、华龙网、大渝网、深圳电视台、经济日报、重庆茂洋、重庆广电集团、上海佳吉物流、北京通用航空、力方国际数字科技集团等大型企业建立了长期的校外实训基地。同时还开设了具有行业特色的“京东商城”、“力方国际建筑动画”、“国际邮轮乘务”、“北京通用航空服务”、“纳德集团护理与疗养”等定向班。学生在校期间即可参与企业项目制作,实现零距离上岗。学生顶岗实习率达100%,一次性就业率持续保持95%以上。

学院打造学历提升通道,学生在校可通过专升本、专衔本等方式获得本科文凭;并与美国内华达山学院、英国纽曼大学、澳大利亚昆士兰科技大学等国外高等学府建有战略合作关系,为学生出国深造提供了各种途径。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重庆,是长江上游地区的经济中心,具有国际大都市之称,特别是在中新第三个政府间合作项目落地重庆之际,将为万千学子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学校与时俱进,责任感强,文化底蕴深厚,校园环境幽静,学生活动多彩,宿舍条件舒适,是莘莘学子求学养德、成就梦想的圣地!

 

 

 

经济与管理学院ECONOMICS &MANAGEMENT

 

经济与管理学院是2015年由经济管理系和人文科技系组建而成,含经济管理类以及现代服务类两大专业群共七个专业、一个公共基础部、与北京通航集团和重庆茂洋船舶合作打造的两个定向班。

我院着力于师资队伍的建设、培养与优化,建设了一支学有专长、结构合理、专业知识丰富、有创新精神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多个教师团队主持和参与重庆市级重点课题科研项目,教师个人在各级刊物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主编、参编教材8部。多位教师被评为国家级、市校级“优秀教师”、“先进教育工作者”。

我院目前拥有现代物流综合实训室、会计手工模拟实验室、会计电算化综合实训室、护理实训室、报关综合实训平台等校内实训室。并与多家企业(德邦物流、广州友好老年公寓、四川长虹等)签订校企合作协议,与企业共建、共用教学、实习实训设施,满足学院人才培养的实践性教学要求。

我院学生在国家级、市校级各类技能大赛中屡获优异成绩。毕业生到企业后工作适应性强,岗位胜任力强,受到行业企业的青睐。2015学院学生整体就业率达99.2%。

经济与管理学院秉承“经事天下、管学立身”的教育理念,推进课程体系和教学改革,将行业职业资格标准的内涵融入到教育教学实施过程,创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实现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融通,为社会培养了大批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型的高级专业技能与服务管理能力突出的复合型人才。

 

 

 

数字媒体学院 DIGITAL MEDIA

 

数字媒体学院隶属重庆传媒职业学院,是由原新闻系、艺术系、影视系、新媒体技术系于2015年9月合并而成。数字媒体学院共设置11个高职专业,覆盖新闻、艺术、影视、新媒体技术等4个专业大类,含新闻采编与制作、播音与主持、传播与策划、艺术设计、广告设计与制作、动漫制作技术、人物形象设计、摄影摄像技术、广播影视节目制作、数字媒体应用技术、信息安全与管理等11个专业,经过几年的精心打造,在专业建设、教学力量以及办学规模、毕业生规格方面走出了一条符合现代高等职业教育办学规律的改革和发展之路。

学院一直着力于师资队伍的建设、培养与优化。目前专、兼职教师以及兼课教师共60多人,其中拥有硕士学位以上教师占40%,副高级以上职称教师占30%,“双师型”教师占60%以上。建了一支学有专长、结构合理、专业知识丰富、富有创新精神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学院注重培养实用型、复合型人才。各专业的实训课及含有实验实训环节的课程均编写了《实训指导书》,其中艺术设计系秦亚军老师历时1年主编的《FLASH动画设计项目实战》一书由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全国公开出版发行,并已正式投入全国各大高校教学使用。 

近几年,数字媒体学院在人才培养、社会技术服务等方面取得可喜成绩,该专业毕业生大多在新闻报道、广播电视、艺术设计、新兴媒体等领域第一线重要岗位工作,受到社会各界及用人单位好评。

 

重点实验室
暂无
重点学科
暂无
可授予的学位
暂无
师资力量

 一、师资队伍概况:
     学院现有专兼职教师80余人,其中专职教师47人。在教师队伍中,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16人,副高级职称22人,中级职称16人。学院教师分别来自于国内多所著名高等院校,如南开大学、四川大学、重庆大学、成都电子科技大学、中国传媒大学、西南大学、重庆师范大学等,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丰富的教学经验。同时学院还聘请了十余位国内外知名教授担任我院客座教授。学院组建了一支学有专长、结构合理、专业知识丰富、富有创新精神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并由国内知名专家组成学术顾问委员会,建立和完善了教育督导制、教师评比制、学术论坛制等。学院秉承建设一流师资,打造高素质教师队伍的方针,开拓教师聘任途径,重点引进具有行业工作经验,适合高职学生教学的“双师型”专门人才。

 

     二、校内部分专家教授:
     石美珊,教授、语言艺术专家、职教课程开发专家、中澳职教项目成果推广专家。曾作为高级访问学者赴德国进修,亦曾赴奥地利、美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等国进行教育考察和学习,获澳大利亚霍姆斯格兰学院职业教育培训与鉴定四级资格证书,墨尔本皇家理工大学课程开发与教学设计证书。负责主持教育部专项课题两项。发表论文20余篇、专著3部。曾荣获重庆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四川省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重庆市人民政府哲学社会科学三等奖。现任重庆传媒职业学院院长。
     唐南,1945年生,教授,1968年毕业于南开大学电子专业;1979年到重庆大学任教,任电子科学系副主任、《大学物理学》(首批四川省重点课程、重庆市精品课程)课程负责人。历任中国物理学会高工委委员、西南片区大学物理协作组副组长、重庆大学教学委员会委员、重庆大学本科教学评估专家组专家。2000年主持的教改项目《大学物理教学改革的研究和实践》获重庆市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并记大功一次,主编《大学物理学》教材(2003年 高等教育出版社)一套并获重庆大学优秀教材一等奖,主持、参研国家级、省部级教研项目多个,发表教研论文数篇,多次被评为重庆大学最受欢迎的基础课教师、重庆大学教学前50强;2007年被评为重庆市优秀教师。现任重庆传媒职业学院教学副院长。
     杨光富,1941年10月生,教授,1964年7月毕业于西南师范学院物理系;1981年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研究生院,次年获理学硕士学位。历任:重庆大学助教、讲师(1983年)、副教授(1987年)、教授(1992年);重庆大学工科物理教研室主任、应用物理系主任,原四川省涪陵市科技副市长,三峡大学筹备组组长,四川三峡学院首任院长,四川(重庆)三峡学院正院级调研员。在社会兼职方面曾经担任四川省高等院校高级职称评审委员会物理学科组副组长,重庆市高等院校高级职称评审委员会物理学科组副组长,重庆市学位委员会学科评审专家组专家,四川省物理学会理事、常务理事,重庆市物理学会理事、常务理事。杨光富教授在物理学领域建树颇丰,撰写专业论文十余篇,出版专业著作达十余本。先后获得“重庆市优秀教师”、“重庆大学一等功获得者”、“四川省第一届优秀教学成果奖二等奖”、“重庆大学优秀教材奖二等奖”、“四川省优秀电教成果一等奖”、“四川省优秀科技副市长”、“全国第一届优秀科技副市长”等奖励及称号。
     卓昌勇,1943年8月生,教授,1966年7月毕业于西南师范大学并在西南师范大学任教,1995年从西南师范大学调到重庆师范大学任教。专长是绘画,艺术设计,摄影。主要成就有:1、专著四部,其中两部获重庆市政府奖,2论文三十余篇,其中核心期刊上发表拾余篇,3,国画《明天路更长》、《我们也要知道》参加全国美展,4、出版、参加国内外美展及期刊发表美术作品百余幅,5、主持重庆市各大区旅游规划景观设计。6、设计北碚电视台台标,壁山电视台台标等。多次在西南师大,重庆师大获优秀教师奖。现任重庆传媒职业学院艺术系主任。
    

     三、部分名誉教授、客座教授:
     杨伟光教授,原中央电视台台长,国家广播电影电视部副部长。
     现任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主席,重大革命和历史题材影视创作领导小组副组长,中国传媒大学博士生导师。重庆传媒职业学院名誉院长。
     杨伟光教授是中国电视业资深领导人。在担任中央电视台台长期间,他提出建成世界大台的奋斗目标,组织实施了一系列电视改革,有计划推出精品频道、精品栏目、精品节目。他亲自策划《东方时空》、《焦点访谈》、《新闻调查》、《实话实说》等名牌栏目,组织拍摄轰动全国的《三国演义》、《水浒传》、《长征》等多部电视连续剧,以及《毛泽东》、《邓小平》等大型文献纪录片;还成功组织“奥运会”“香港回归”等重大活动的电视直播。
     杨伟光教授在电视传媒理论建树方面,著有《电视论集》、《电视新闻论集》、《电视改革论集》、《广播宣传入门》、《怎样办好广播》、《电视新闻改革论集》等书。他主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电视理论”课题研究,列为国家哲学社会科学“九五”重点项目,出版研究成果《中国电视论纲》。

     丁俊杰,教授,现任中国传媒大学副校长,博士生导师,亚洲传媒研究中心主任。兼任中国广告协会学术委员,重庆传媒职业学院专业建设委员会主任
     韩宪柱,教授,曾任中国传媒大学教研室主任,工学院实验中心主任,电路实验中心主任,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教务部长,现任首都师范大学科德学院艺术与传媒学院院长。重庆传媒职业学院专业建设委员会副主任

     唐一科,男,生于1949年2月,四川蓬安人,教授,博士生导师,1996年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曾先后在西安交通大学、重庆大学等学习和任教多年,从事教学、科研和行政管理工作,多次赴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等国家进修学习和考察。原重庆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现任重庆科技学院校长,重庆垃圾焚烧发电技术研究院院长。重庆传媒职业学院名誉教授。
     现兼任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教学评估专家委员会委员、教育部高等学校机械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及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教育部高等学校文化素质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振动工程学会常务理事及全国机械动力学学会理事长等工作。2008年被教育部聘为全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监督与仲裁委员会委员。 
     曾讲授《机械控制工程基础》、《振动力学》等7门本科及研究生课程。在其主持、主研的16个科研项目中,有3项获省(直辖市)级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并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省(直辖市)级教学成果一等奖3项,省(直辖市)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主编《振动分析及其应用》和《机床动力学基础》教材2部,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及国际学术会议上正式发表研究论文80余篇。目前正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全国“十五”教育科研项目各一项,横向科技合作项目三项,已指导毕业研究生40余人,正指导研究10余人。

     张永才,1984年至1997年在《万县日报》从事采编工作,1997年至1999年任《华西都市报》经济部主任,2000年至2005年先后任《生活新报》总编助理、副总编、总编辑,《东南快报》常务副总编,《重庆时报》副总编,2008年8月任《重庆晨报》总编辑。重庆传媒职业学院客座教授。
     其采写编辑的作品三十余篇获全国和省级新闻奖,中国都市报研究会理事,任西南政法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等多所高校客座教授,出版《三峡工程大潮汐》等专著,在都市报新闻创新、经营策划、管理创新等方面均有较强的实践经验。策划的“四川名牌•黄金之路”、“借脑工程”、“十大渝商”等活动入选媒体营销经典案列。

     陈儒林,编审,男,汉族,1945年生,四川邻水人,中共党员,大学本科。重庆传媒职业学院客座教授。
     曾先后担任沈阳军区、昆明军区某部新闻报道组长兼专职新闻干事、昆明军区某部政治部党委委员、宣传科长兼《国防战士报》特约记者。转业后曾任中共重庆市委当代党员杂志社编辑兼记者、编委兼《当代党员》杂志主编、刊物质量评审组长、助理巡视员等职,兼任重庆市新闻学会、杂文学会理事。1998年当选重庆市渝中区人大代表并兼教科文卫委员、人民法院执法监督员。2004年被重庆市授予“学习型新闻工作者”称号。在军内外新闻单位和一些大学长期开办新闻学术讲座。退休后曾任重庆师范大学涉外商贸学院文学与新闻学院教授兼新闻教研室主任,现兼任重庆交通大学广播电视新闻系教授、重庆传媒职业学院客座教授,主讲新闻采访学、新闻写作学、新闻评论学、报纸编辑学、创新新闻学、新闻学原理等新闻传播学主要课程。
     从事新闻出版及新闻教学工作近半个世纪,在全国报刊杂志上发表新闻和文学作品700余篇(部),编辑作品1000余篇(部)。编撰的作品曾被海内外媒体100多家(次)转载或再版,曾获全国及省(市)作品奖(含立功等)计109件(次),其中,仅一、二等作品奖达40多个。著作《阿Q歪传》、《士兵之心》、《生命之光》、《梦醉红楼》、《青山梦不尽》、《梦断钓鱼城》、《钢铁殿堂聚群星》、《生命的红河》、《跟踪卫星的千里眼》、《特殊职业的献身者》、《新闻监督正负效应辩证法》、《党刊新闻导向层次论》、《神权伦》、《醉魂谣》、《落选泪》、《特警魂》、《感言“四大美人”有缺陷》、《贪官都是“阴阳人”》、《“处女嫖娼”反叹调》、《阿Q不坐民主凳》等,在社会上产生较大影响。《试论中国党刊新闻标题艺术》、《杂文的美学特征》和《创新新闻学》,填补了同一学术领域的研究空白。由于学术成果颇丰,其名被载入《中国学者专家大辞典》、《四川省高级专家名录》和《世界优秀专家人才名典》等五部名典中。

     熊斌,男,1940年7月生,四川泸州市人,中共党员,重庆理工大学教授。重庆传媒职业学院客座教授。
     1960年考取出国留苏预备生,后因中苏关系恶化,留国内学习,就读于南京工学院(现东南大学)汽车拖拉机专业。毕业后,先后在重庆国营256厂、四川5049厂任技术员。1979年调入兵器工业部第二干部学校任教。
     1983年底调入兵器部直属的重庆工业管理学院(现名重庆理工大学)任教至今。任教期间,先后担任过《管理数学》、《系统工程》、《企业管理》、《劳动经济学》、《劳动组织》、《劳动定额》、《领导科学》、《薪酬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十余门课程教学。行政上,先后担任过劳动经济教研室主任,重庆工业管理学院图书馆馆长,经济管理系主任;四川省高校职称评委会经济学评委,直辖后任重庆市经济学评委会副组长。技术职称(职务)上,1980年评聘为工程师,1988年晋升为副教授,1993年晋升为教授。工作业绩上,多次被学校评为优秀教师,先进科研工作者,科研标兵。又被评为西南兵工行业先进教师,并荣获首届科研贡献奖。因此,被授予全国优秀教师称号。
     该同志在工作40多年的工作中,科研成果丰硕,为重庆乃至全国的人力资源教学与科研事业作出了较大的贡献。
     论文方面:
     先后发表论文60多篇,多篇发表在《中国劳动》《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经济与管理研究》《改革》杂志上,有的为人大复印资料转载,并在全国发生过较大的反响。
     著作方面:
     1、《现代劳动定额学》(任主编,本人撰写43万字)兵器工业出版社1997年8月出版,47万字,大学本科专业教材和兵工企业人劳部门的专业用书。对重庆企业与全国相关企业有较大的影响。
     2、《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研究》(任主编)重庆大学出版社1987年7月出版。33.2万字。本人撰写15万字。该书获1999年重庆市人民政府颁发的社会科学成果三等奖。后为重庆市自学考试专用教材。
     3、《工业企业劳动组织》(编著,第一署名)重庆出版社1991年7月出版,21万字。被许多个高等院校选为教材,并被许多企业人劳干部作为工作用书。
     4、《残疾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专著,第一署名)四川大学出版社2003年出版,23万字。
     5、《兵器工业企业管理标准》(常务副主编)中国兵器工业总公司西南工局1991年三月编辑出版发行,188.3万字。该书对整个兵工企业(特别是西南地区兵工企业)管理有重大的规范、指导意义,其影响至今尤存。本人任常务副主编,并荣获优秀编委称号。
     科研方面:
     先后主持研究过或正在研究省(市)、部级课题20余项,参研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省(市)、部级项目多项。获省(部)、市政府级一、二、三等奖共7项。多项成果为兵器行业、各级政府采纳、应用,有的还形成了国家军用标准。现就主要部分介绍如下:
     1、《工时评定方法研究》
     1996年兵总国防军用项目,熊斌主持研究,1997年完成。荣获1999年国防科工委颁获的国防科技三等奖,2001年形成《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军用标准》(GJB/207—2001)
     2、《企业人事考核技术与应用》
     1996年国家人事部软科学课题,熊斌主持研究,1998年完成。荣获国家人事部颁发的第二届全国人事科研成果二等奖。
     3、《西南兵工企业职工工资体系研究》
     1995年重庆市科委软件学课题,熊斌主持研究,1995年底完成。荣获1996年重庆市软科学成果二等奖。
     4、《残疾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研究》
     1997年重庆市科委软科学课题,熊斌主持研究,1998年完成。1999年荣获国家人事部颁发的全国人事科研一等奖。
     5、《兵工企业现代劳动管理运行机制研究》
     1995年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课题,熊斌主持研究,1996年完成。荣获1997年重庆市软科学成果三等奖。
     6、《重庆市国有大中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再造研究》
     1999年重庆市科委软科学课题,熊斌主持研究,2000年完成。2001年获国家人事部人事科研成果三等奖,2002年获重庆市科技进步三等奖。
     7、《西南兵工企业职工工资点制研究》
     西南兵工局课题,熊斌主持研究。1993年完成后其成果形成西南兵工局文件【兵南劳字(1993)510号】,1995年荣获中国人力资源研究会二等奖。
     8、《事业单位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问题研究》
     2000年重庆市科委软科学课题,熊斌主持研究,2001年完成。其成果形成重庆市府渝办发【2001】99号文,2002年获重庆市府颁发的科技进步三等奖。
     9、2003年熊斌同志指导学生研究的《重庆农村养老问题研究》荣获全国《挑战杯》赛一等奖,本人荣获全国优秀指导教师称号。
     此外,熊斌同志还是中国劳动学会、中国兵工劳动学会、重庆市劳动与社会保障学会常务理事;中国人力资源研究会、中国创造学会理事;西南兵工劳动学会常务理事兼副秘书长,重庆市劳动定额定员研究会会长。
     同时,熊斌同志还是《劳动经济》杂志的创始人,并且自1985年创刊至2007年该同志一直是该刊主编和负责人。在此期间还担任过《中国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兵工劳动》等多个杂志的编委。

学生人数

    学院2008年第一年招生,按照国家招生计划安排,学院目前在校生人数为2000人,圆满完成国家下达的招生计划。学院办学规模10000人。学院分三期建设,一期建设包括教学楼、宿舍楼、食堂、综合服务楼和一个标准体育场,可满足2500名在校生的学习和生活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