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工程(本科类)

专业剖析

    机械工程是以数学、物理、化学、力学、材料学、控制学、计算机等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为理论基础,以理论分析、物理实验、工程试验、计算机仿真等为手段,研究和解决机械在设计、制造、运行、控制、管理、使用、维护等方面理论及实际问题的应用学科和专业。机械工程是我校成立最早、培养人数最多的专业之一,是我校“211工程”、“国家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重点支持并首批进入国家“卓越计划”和率先通过国家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优势专业;是以大型工业机械为特色、与博士点和硕士点相互依托的重点专业。

比较优势

    本专业近百人的专任教师队伍中,有教授32人(博士生导师24人),其中有中国工程院院士、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国家千人计划入选者、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国务院学科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新世纪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中国青年科技奖获得者、北京市高等学校教学名师等,有1个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45岁以下年轻教师中85%以上具有博士学位,40%具有在国外学习或研究的经历。

   本专业依托国家板带生产先进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材料服役安全科学中心、教育部近净成形工程研究中心、科技部高效零件轧制技术推广中心、北京市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科研教学平台,多年来获得了一批以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技术发明奖、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为代表的大批优秀成果。

   本专业设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北京市重点学科、博士后流动站;“机械设计及理论”学科为国家重点学科,每年招收博士和硕士研究生在200人以上。

主修课程

   本专业的基础课主要有:理论力学、材料力学、机械制图、热工学、机械原理、工程流体力学、工程材料及成形工艺、机械设计、自动控制理论等;

   专业课主要有:互换性与测量技术、测试技术、机械制造工艺基础、液压与气压传动、机械制造装备设计、机电传动控制、机械创新设计、机械振动、现代设计方法、CAD/CAM技术及应用、微机电系统等。

人才培养

   本专业以国家制造业及能源发展对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创新人才的需求为目标,以强大的工程学科为基础,以雄厚的科研实力为支撑,培养学生科学的知识结构、综合的实践能力、强烈的创新意识、开阔的国际视野、积极的团队合作精神和自信的沟通能力。建立起“本硕连读”、“本博连读”、“卓越计划”等多路径的培养体系,注重锻炼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研发能力的培养。

科研实践

   在学期间,学生除了参加机工实习、认识实习、生产实习、课程设计、计算机应用实践和毕业设计等实践活动外,在科技实践活动方面,构建以学术论坛、科技讲座、知识竞赛等与第一课堂紧密结合的科技学术活动为基础,以大学生科技创新计划(SRTP)和学生创新创业基地为平台,以全国大学生“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机械创新设计大赛、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创新竞赛、“飞思卡尔”杯智能车竞赛、机器人电视大赛为出口的科技创新育人体系。

毕业去向

    本专业毕业生中约50%通过免试推荐或参加研究生考试等方式到本校或其它重点大学、科研机构攻读硕士学位或本博直读,约5%被推荐或申请到海外知名高校攻读硕士学位。其他毕业生则活跃在科研和设计院所、高等学校、政府机关、大中型企业、合资与外资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等单位,从事科研、教学、技术开发与管理等工作。近年来,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均保持在在98%以上。

知名校友

    胡正寰,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科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1956年毕业于我校冶金机械专业。

    钟掘,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1960年毕业于我校冶金机械专业。

    关杰,中国工程院院士,西安重型机械研究所高级工程师,冶金机械专家。1963年毕业于我校冶金机械专业。

    刘玠,中国工程院院士,冶金自动化及信息工程专家。1967年毕业于我校冶金机械专业(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