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科学与工程(本科类)

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适应建设创新型国家发展需要,知识、能力和素质全面发展,科学精神、人文素养和专业能力协调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突出,掌握材料科学与工程领域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终生学习和不断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具有团队协作的意识和能力、有效的沟通和交流能力,并具备一定的国际视野,能够在材料科学与工程及其相关领域,从事科学研究、技术创新、新产品开发或管理工作。

课程设置:

主要学习《高等数学》、《线性代数》、《大学物理》等基础理论,《材料科学基础》、《物理化学》、《材料力学性能》、《材料物理性能》、《材料现代分析方法》、《金属材料学》、《无机非金属材料学》、《材料加工工程》、《热处理原理与工艺》、《材料腐蚀与防护》、《摩擦磨损及耐磨材料》、《无损检测》等专业知识,以及《科研导论》、《创业基础课》等创新、创业能力训练课程。

培养特色:

本专业师资力量比较雄厚,现有专职教师18名,其中博士学位15人(留学归国博士2人),硕士学位3人;教授7人(博士生导师6人),副教授3人,讲师4人,高级实验师1人,工程师2北京市优秀青年人才3人、北京市科技新星1人、“越崎杰出青年学者”1人。外聘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1名(英国剑桥大学工程系教授)。

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秉承百年矿大的优良传统和深厚文化底蕴,着力构建和谐奋进的环境氛围,按照 " 深化改革、强化特色、提高质量、创新发展 " 的总体思路坚实奋进,紧紧抓住“双一流”建设机遇,努力将材料专业建设成为国内材料科学与工程的先进科研中心、向国内外输送一流材料学科人才的培养基地。

本专业有较强的科研实力,在“材料物理与化学”、“材料学”和“材料加工工程”3个专业招收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在“材料工程”招收全日制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和在职工程硕士,在“机械工程”专业培养博士研究生。本专业在努力保持在耐磨材料领域的传统优势外,还积极开拓新能源材料、安全功能材料等新领域。近年来,材料专业教师共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7项,参与国家“十三五”重点专项课题2项,获得煤炭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授权国家专利6项。

本专业秉承“宽口径、厚基础、强实践、重创新”的培养理念,本科按照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侧重金属材料方向)进行培养。重视基础理论教学,强化工程实践技能训练,特别注重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培养。

本专业非常重视国内外的合作与交流。国际方面,与美国宾州州立大学、美国密歇根大学、德国弗莱贝格工业大学、比利时蒙斯大学、加拿大麦吉尔大学等单位建立了广泛的联系,交流项目涵盖短期交流、毕业设计(论文)、2+23+13+24+2等多种形式。聘请加拿大麦吉尔大学材料系教授为本专业学生讲授全英文课程。每年都邀请来自美、英、德、加等国的著名学者来校讲学,本专业教师经常出国进行学术交流。国内方面,本专业与中国航发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航天五院钱学森空间技术实验室、中国科学院过程所、电子所、化学所、理化所和国家纳米科学中心等单位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为学生的实习、实践、入学深造创造了条件。

本专业实行本科生全程导师制,为每一名新入学的本科生都配备一名专任教师担任其导师,负责指导学生大学阶段的学习、生活和创新创业。

就业深造:

本专业就业前景广阔,本科毕业生可直接进入钢铁冶金、机械制造、航空航天等企事业单位,从事新材料研究、材料加工及改性、材料分析测试等方面的技术或管理工作,也可选择在国内外的高等院校或科研院所继续学习深造。

本专业毕业生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欢迎。本科毕业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5%以上的较高水平。升学率名列全校前列,并有多名同学保送到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沈阳金属所、上海硅酸盐所、北京电工所、宁波材料所)、英国剑桥大学等国内外名校攻读硕士或博士学位。2015届毕业生总就业率达96.55%(含升学率57.14%,其中3人保送到中科院)。2016届本科毕业生的就业率100%(含升学率58.62%,其中2人保送到清华大学直接攻读博士学位;2017届本科毕业生的就业率100%(含升学率47.37%,8人分别保送到清华、北航、中科院、航天五院等单位攻读硕士、博士学位;2018届55名毕业生中8人推免到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国科学院等单位攻读硕士、博士学位,另有26人初试成绩超过国家复试分数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