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管理(专科类)

金融管理与实务

——区域经济发展亟需、与武大合作办学

一、当前金融政策与形势

(一)现代金融业的核心地位: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为金融业的发展奠定了物质技术基础、市场基础和体制基础,同时也为金融业的发展拓展了市场空间。

(二)湖北省区域金融一体化建设规划极大地拓展了专业发展空间。

湖北省是现代服务业大省,有着良好的发展态势。为优化经济结构,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湖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指出,把服务业作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战略重点。围绕建设中部地区金融机构聚集区,推进金融一体化建设。建设武汉区域金融中心。鼓励产权交易市场和场外交易市场发展,支持金融机构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股权质押、金融租赁、信用贷款等产品创新。争取相关期货交易所在我省设立稻谷、玉米、钢材等期货品种的现货交割仓库。大力发展产业、创业、股权等各类投资基金。良好的经济条件与金融生态环境为湖北省金融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湖北省目前金融系统从业人员总体数量在12万左右,每年对于工作在金融机构一线的应用型金融人才需求数量在2万人左右,应用型金融人才有着巨大的市场需求。

(三)政策支持与形势发展

1、政策全力支持。

根据《湖北省金融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到2015年末,我省金融业增加值达到1000亿元,年均增长15%以上,争取在“十二五”期末,将我省建设成为金融资源的聚集地、金融创新的基地和金融人才的高地。

同时,国家赋予我省的一系列优惠政策,为金融产业振兴带来了机遇。随着国家中部崛起战略的深入推进,武汉城市圈、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建设及湖北长江经济带新一轮的开放开发步伐的加快,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获批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一方面使我省获得先行先试的机会,有利于推进金融改革与创新;另一方面促使我省加快经济结构的调整优化,促进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和谐发展,有利于金融服务产业的持续快速增长。当前国家大力推进金融改革和创新,对我省强化金融对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的支撑作用是一个重要的推动和机遇。

2、基层经济发展需要更多金融服务。

近年来,随着基层地方经济的发展,企业做强做大与金融服务的矛盾愈加凸显。中小企业“融资难”多年来一直困扰着有关各方。传统的银行贷款模式门槛高,许多急需资金的小企业面临着现实资金瓶颈。2011年咸宁市通山县创新发展理念,与武汉大学金融工程与风险管理研究中心合作,在通山创设全省首家县域金融工程示范基地,致力打造县域经济发展新模本。

合作两年,成果频出。武大已经将武汉农畜产品交易中心、武汉金融资产交易所、天凤证券、股权托管交易中心等机构带入通山。目前,该县已有10家企业进入股权托管中心成功融资。该县域金融工程示范基地还通过举办“金融集市”,组织能山县内100多家企业与35家省市县金融机构现场对接,融资额达到3.58亿元。该县域金融工程示范基地的成功动作,对周边地区产生了强烈的辐射作用(详情请参阅新浪财经报道,链接地址:http://finance.sina.com.cn/leadership/mroll/20140107/131917869840.shtml)

但县域新兴金融工程基地的创设也面临着严重的人才短缺。通山县政府办公室徐楠林主任主动找到我院,要求增设金融相关专业,并努力促成武汉大学经管学院提供专业支持(见附件一:徐楠林主任的电子信函)。相信这种基层地方在新兴金融工程全面兴起的形势下,应用型金融人才不只是通山一县的需求。

3、互联网金融正在兴起、民营银行开始试点。

2014年3月11日,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新闻中心举行的记者会上,中国银监会主席尚福林表示,“第一批5家民营银行将分别在天津、上海、浙江、广东开展试点。”

近年,随着微信联合人保财险推出手机端支付,淘宝联合天弘基金开发余额宝,以及易付宝、百付宝、快钱等多家第三方支付平台的面世,互联网金融变得炙手可热,互联网企业们谁也不肯放过互联网金融这块新兴的、诱惑力惊人的蛋糕,互联网金融全面发展的趋势已经是锐不可挡!

新起的民营银行、互联网金融服务平台很适合有短期小额融资需求的小微企业、创业者、个体工商户等,方便快捷高效,但对于金融服务提供方而言,业务推广、风险控制的难度却又超出传统金融企业太多,需要大量的专业人才去完成。

二、专业介绍

(一)专业代码:620103

(二)专业名称:金融管理与实务

(三)招生对象:普通高中毕业生

(四)修业年限:全日制3年。

(五)就业岗位(群):

1.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村镇银行、担保公司的工作岗位。主要有:银行大堂经理、理财咨询顾问、银行前台柜员、信贷员、银行信用卡业务员、金融业计算机操作员等。

2.互联网金融平台工作岗位。主要有:客服经理(员)、信用调查员、跟单员、产品开发员等

3.证券工作岗位。主要有:客服经理、证券岗位临柜员、清算交割过户员、证券计算机操作员、证券交易监督员等。

4. 保险工作岗位。主要有:保险内勤、保险业务咨询推销员、保险理赔员、保险计算机操作员等。

5.涉及会计工作的岗位。主要有:各企事业单位的出纳员、会计员以及各代理记账机构工作人员。

(六)核心课程设置:

本专业核心课程包括《金融基础实务》、《商业银行综合柜台业务》、《个人理财》、《商业银行信贷业务》、《金融客户经理》、《证券投资分析》、《国际金融管理》、《金融工程》《保险实务》等九门课程。

(七)人才规格

1、知识目标

(1)熟悉经济管理理论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了解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实施和制定意义,掌握金融的基础知识和相关的制度;

(2)了解国家关于商业银行业务的政策规定和相关要求,掌握并熟悉商业银行业务的基本概念、处理银行综合柜台业务、信贷业务的基本程序和操作规范;

(3)了解国家关于证券业务政策规定和相关要求,理解证券市场的基本知识、运作机制和规则,熟悉证券交易的基本流程,熟悉各种金融产品;

(4)掌握证券投资分析的基本方法和分析策略,掌握风险防范的技巧,熟悉证券操作软件;

(5)了解有关保险业务的政策法规,掌握保险业务的基本原理和基本知识,熟知保险业务的基本概念、掌握人寿保险和财产保险的业务操作基本流程和技巧;

(6)掌握金融客户经理的职责、客户开发流程、客户管理与维护的基本知识,金融产品营销的基本知识和操作流程;

(7)掌握会计核算基本知识、业务要求和基本流程,掌握会计信息分析基本原理,熟悉典型上市公司的行业背景和市场背景,对行业发展和市场趋势进行分析判断;

(8)熟练掌握本专业所必需的计算机应用知识;

2、能力目标

(1)能熟练按照要求进行银行综合柜台的业务操作和处理;

(2)能熟练进行手工点钞,准确辨别真假币,快速进行数字键盘的传票录入,熟练使用点钞设备、打印机、复印机等简单办公设备;

(3)能对信贷业务进行较准确的分析和业务处理,能评估客户的风险并有效地控制;

(4)能运用相关知识和方法进行证券投资分析,并对宏观经济环境和行情作出准确的判断;

(5)能快速识别客户、分析客户的需求,有效与客户沟通和维护客户;

(6)能独立开展金融产品营销,独立进行理财规划;

(7)能从事保险代理、保险经纪等基本业务;

(8)能从事会计核算业务,能准确分析和解读会计信息,根据会计信息分析企业财务状况和盈利能力;

(9)能熟练运用银行业务、证券业务和保险业务软件办理相应业务,具备较强的计算机文字处理、电子表格处理能力;

3、素质目标

(1)有良好的思想政治和道德素质,遵纪守法,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2)掌握必备的文化科学知识和本专业必须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具有使用所学专业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和诚信敬业精神,养成谨慎、细致、认真、耐心的职业行为习惯,较强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4)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体魄;

(八)培养模式

培养模式名称:“123”人才培养模式

模式内容:贯穿职业能力、综合素质培养1条主线,建立学校和企业2个课堂;实现专业与产业、课堂与岗位、实践教学与真实工作情境3个对接

培养模式设计理念: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岗位为依据

总体框架设计:
总体框架设计示意图

三、教学条件介绍

我院经济与管理系现有会计、财务财务信息管理两个专业,两个专业都开设有金融和投资类课程。我系现有专任职教师54人,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20人。现有从事投资和金融管理教学的专任教师8人。专任教师队伍中,教授2人,副教授4人,讲师1人。研究生学历两人(见附件二:专业负责人及专业教学团队资料)。

四、专业发展规划

根据咸宁区域经济结构特点,学院制定了《咸宁职业技术学院“十二五”专业建设发展规划》,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是新设置专业,并是重点发展的专业之一。

(一)专业发展目标

以培养“有道德,懂金融,会操作,能创新”的金融人才为目标,以职业真实工作过程为载体,建立1条主线、2个课堂、3个对接的“123”人才培养模式,以融资投资工作流程为参照,构建以金融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为培养内容、与银行证券从业资格标准相对接的行动导向课程体系;以商业银行和证券营业部为主体,构建“教学内容项目化、教学方式工作化、教学环境职场化、工作过程流程化、组织管理企业化”为一体的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一支专兼职结合、实践能力较强的专业教学团队。经过三年建设,到2017年,把本专业建成特色鲜明,企业、社会认可度高的品牌专业。

(二)专业发展规划

(1)逐步形成“123”人才培养模式

建立由学校、市金融办、商业银行、证券营业部组建的专业建设委员会,校企共同制定、完善、运行人才培养方案,达到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紧密型合作办学;依托区域专业资源,实施“123”人才培养模式,不断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与中国建设银行咸宁分行、海通证券咸宁营业部、长江证券咸宁营业部等企业深度合作,构建与金融证券资格标准相对接的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行动导向课程体系。建设优质专业核心课程4门,专业核心课程全部采用项目教学,以真实的业务工作任务为载体构建理论实训一体化的教学项目;建设省级、院级精品课程3门,开发工学结合教材3部,校企共建专业教学资源库。

(2)建设咸宁一流的专业技能实训中心和相对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

①根据金融行业发展趋势及工作岗位群的需要,结合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设置的特点, 2014-2017年重点建设并完善金融实训中心的“四室”建设,即:银行基本技能实训室、银行综合柜台业务实训室、证券业务实训室、信贷业务实训室。加大实践教学设备的投入力度,优化实训室的资源配置,提高实践教学设备的质量,生均实践教学仪器设备值达到优秀标准。目标是达到咸宁具备一流水准的先进示范教学实验室的要求。

②校外实训基地要与校内专业实训室的建设同步进行,并且走校外实训基地立足本地、向外扩展的特色道路。优化原有的校外实训基地,新开拓校外实训基地,校外实训基地的数量五年内力争达到14个,为学生的实践操作和顶岗实习提供稳定的实训基地。

(3)积极探索改革教学手段方法

校企合作开发数字业务模拟教学资源,采用实时录像等手段搭建投融资现场与课堂教学的桥梁,建立业务操作录像库、视频库,采用最先进的视频捕捉合成技术建设数字银行模拟实训室,完善课程、习题集、资格考试资料网站等教学资源库;在课堂教学中积极采用案例教学、情境教学等教学方法,利用数字教学资源,模拟真实工作任务开展教学,充分利用本地专业资源,大力推行实境式教学,使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中感受和学习金融工作;深化导生制育人模式改革,充分利用专业教师、企业兼职教师、高年级学生采取师傅带徒弟的方式传授学生经验性投融资知识,通过小组学习的方式完成真实或仿真的投融资工作以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积极组织学生技能竞赛活动。

(4)进一步建立结构更加合理的业务水平比较高的专兼职师资队伍

围绕我院和专业建设发展规划,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按照培养与引进并举、以培养为重点的原则,实施“稳才、引才”战略,努力建设一支师德高尚、素质优良、协作精神强、专业水平高、专业技能过硬、具有创新意识,职称、年龄和学历结构合理的“双师”素质的师资队伍。增加兼职教师数量,吸引更多的企业骨干进入教学团队。

①引进或培养一批专业带头人(2-3名),培养骨干教师5名,能够带领团队在课程开发、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教学科研等方面做出成绩。

②加强对兼职教师的培训,使其具有一定的教学能力,能够指导学生毕业设计和顶岗实习,将行业发展趋势和发展动态及时纳入教学内容。完善专兼结合的专业教学团队。

③加强“双师素质”教师的培养。到2016年底,“双师素质”教师的比例要达到100%。

(5)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与国外高校进行专业设置、教学计划、课程设置的沟通与交流,共同开发2-3门专业课程,编写专业教材;组织10名教师赴海外友好院校培训;聘请5-7名海外文教专家来校任教,聘请2-3名海外学者来校访问讲学。

(6)广泛开展社会服务

为金融企业新入职人员培训400人次/年,为金融行业提供数据调研等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