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修复与保护(专科类)

培养目标

    掌握一般历史学、文物学、博物馆学、考古学、美术学基本知识;掌握文物修复与保护技术;掌握高科技在文物挖掘、保护中应用的知识。

就业方向

    政府文物管理和研究机构;博物馆、文物与艺术品创意经营、陈列展览、文物修复与保护专业公司等单位;考古、文物、海关、新闻出版、教育等部门;从事管理、研究、经营、修复或教学工作;独立开办文物考古、文物工程建设、文物修复等公司。

专业特色

    文物修复与保护专业是我院培育的品牌、特色和重点专业。文物修复,人才奇缺,使命光荣,职业高尚。文物是国家文明的“金色名片”,文物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文物记录着时代的变迁,是我们终身学习的对象,珍藏着民族的灵魂,是文明传承和延续的载体。

专业方向

    文物探掘技术、考古现场管理、科技考古技术、文博产品开发、文物博物馆服务与管理、纸质文物修复、金属文物修复、陶瓷文物修复。根据学生个性,量身定制方向,最大限度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要,为学生创造最佳的发展环境。

办学优势

    师资雄厚    专家支持

    学院师资力量雄厚,聘请刘庆柱、李伯谦、马未都、徐湖平、许宏、余辉、吕峥、孙艳等一大批全国文物博物馆界专家、教授、大师为名誉院长和兼职教授,鼎立支持教学。

    国家重视    职业受捧

    2003年,教育部办公厅、文化部办公厅联合下发了《关于开展培养古籍修复人才试点工作的通知》。2015年修订的《国家职业大典》已经把“文物修复师”首次列入,进入国家职业序列。2015年9月18日,国家文物局成立了“文博人才培训示范基地暨文物保护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2016年2月24日,李克强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会议认为,文物是不可再生的历史文化资源,是国家文明的“金色名片”。加强文物保护、管理和合理利用,对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国民道德素养,增强民族凝聚力,具有重要意义。会议强调:要大力培养文博、文物保护修复等人才,用广博的文物资源滋养人文根脉、丰富群众精神家园。2016年4月2日,全国文物工作会议隆重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在会上传达了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和李克强总理的批示并做重要讲话。

    需求旺盛  缺口巨大

    文保单位:现有76万余处不可移动文物点,其中各级文物保护单位总数超过12万。

    藏品数量:2014年末,总数为4063.58万件,半数以上等待修复。

    从业人员:全国13万人,其中馆藏文物修复人员仅2000多人,人才缺口巨大。

    古籍现状:现存古籍3000余万册,1000余万册残破。古籍修复人才只有100余人,平均每人每年修复100册,需耗时1000年。

    由此可见,文物修复人才显露才华的春天已经到来!文博业正在翘首期盼和呼唤“懂技术、会修复”的能工巧匠,“文物修复与保护”专业人才成为就业前景极好的“香饽饽”。

    资源丰富   天时地利

    洛阳是十三朝古都,冠有“神都圣城”之名,拥有丰富的文物藏品,现有各类博物馆60家,其中民营博物馆41家,是全国开办私人博物馆最多的城市,在洛阳开办“文物修复与保护”专业具有不可复制的优势,得天时秉地利。

    就业有保障   入学就是就业

    学院已经与国内很多文物博物馆、考古研究所、文博产品研发生产、古建筑公司、文物收藏交易等单位建立联系,亟待人才引入。

    报名电话:13838823525  69997011  邮箱:dfwhccxy@163.com

    网址:www.dfwhccxy.cn   微信公众号:东方文化创产学院

    地址:洛阳市高新区丰华路2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