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工程技术(专科类)

  

一、行业背景

  随着城镇化建设进程的加快,作为我国支柱产业的建筑业得到了迅猛发展。山东省是建筑业大省,2012年,山东省建筑企业共有5700余家,从业人员达到400万人,完成建筑业总产值10000亿元,其中鲁南四地市(济宁、临沂、枣庄、菏泽)建筑企业1119家,年末从业人员628632人,完成建筑业总产值1056.6亿元。建筑业总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增长到10%以上;工程质量稳步提高,全省2012年共获得中国建设工程鲁班奖4项、国优工程奖14项、建筑工程质量泰山杯奖149项,技术进步和创新成效明显。超高层大跨度房屋建筑、大型工业设施设计建造与安装、大跨径长距离桥梁建造、钢结构施工等工程不断出现,施工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或先进水平。根据《2012-2016年山东省建筑业投资分析及前景预测报告》,到2020年,各项经济指标在2010年的基础上再翻一番,产业结构和市场秩序明显改善,外埠和高端市场占有率大幅提高,科技创新和资本运作能力显著增强,在提供产品服务、就业岗位、财政收入等方面做出更大贡献,形成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现代产业体系、企业组织体系、市场体系和行业管理体系,基本实现建筑强省的战略目标,这为我院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二、专业特色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是在广播电视大学的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与工业学校的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合并发展而来的,于2003年开始招生。2009年列为国家发改委立项世界银行职教项目支持专业,2010年被评为山东省高校特色专业,2012年列为山东省技能型特色名校重点建设专业。专业成立以来,适应济宁市及鲁南建筑业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加强校企合作,开展专业建设,推进教学改革,为济宁市及鲁南建筑业输送了大量的优秀人才,为区域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

  

1.人才培养模式初显特色

多年来不断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形成了“校企融合、双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即以培养建筑施工及相关企业一线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目的,以人文素养与职业素质为先导,以职业能力为支撑,融入施工员岗位职业资格标准、以工程项目为载体,以仿真模拟和工程实践为手段,通过校企分阶段的工学交替的学习,使学生具备施工员核心岗位职业能力的同时具备学历证书与施工员执业资格证书的人才培养模式,为济宁市及周边地区培养了大量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2.课程改革初见成效

围绕“校企融合、双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以施工员岗位职业技能培养为主线,构建了“模块化”课程体系和“三级实训、三段实习”的实践课教学体系。建成了《建筑工程测量》《钢筋混凝土工程施工》2门省级精品课程、《建筑识图与构造》等10门院级精品课程,校企合作共同开发了工学结合教材3部,发表论文40余篇,完成省级以上教科研课题11项,教科研获奖6项,为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提供了支撑。

 \

\ 

 

3.“双师型”专业教学团队基本形成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积极推行“教学业务能力培训”、“技术顾问”、“青年教师企业挂职锻炼”等制度,加强骨干教师和“双师”素质教师的培养,提高青年教师实践技能,双师教师达到了81%。聘请与引进相结合,吸引企业施工经验丰富的工程技术人员与能工巧匠12名担任兼职教师,并对兼职教师进行了教学能力培训,使该专业拥有一支业务能力较强、教学水平较高、专兼职结合的“双师”结构师资队伍,2012年被评为省优秀教学团队。

 \


4.实践教学条件初步改善

利用世行职教项目,投资600万元,建成了建筑工程技术实训中心,下设建筑施工实训室、建筑材料力学性能检测实训室、建筑CAD实训室、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实训室、建筑工程测量实训室等11个实训室。与山东圣大建设集团、山东鸿顺建筑有限责任公司、山东诚祥建筑公司等16家大中型建筑企业共同建设校外实训基地,加强校外实训基地的内涵建设,提高实训质量,为学生的实习实训、专职教师的培训、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课程体系的形成、课程改革做出了贡献,较好地满足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需要。

  \

\
 

\
 

\
 

\


 \


 

5.社会服务开始起航

充分利用已有教科研资源优势,为社会提供技术服务。与济宁市水利科技推广中心合作,开展了“节水灌溉土壤含水量智能测控仪”项目研究,该项目经过推广,应用前景广阔,2012年度被评为山东省教育科技成果二等奖;将优质教学资源共享,为建筑企业提供新技术新工艺培训服务,主要有建筑企业管理人员岗位培训、企业一线技术人员的新技术、新工艺培训、建造师培训等,年培训500余人次。


\